【政治作為一種敘事】虛構的非虛構寫作
***
小英在年金改革立法前的談話,只能給七八分,不能再高了。
長期以來,台灣官員對自己推動的政策缺乏論述能力,面對公眾的質疑,更沒有公開為其辯護的勇氣。如今,一位最高決策者願意站到第一線,為她所推動的重大政策進行說明與說服,這動作本身,就有六十分了。
此外,小英對談話時機的掌握,以及內容普遍照顧到事件利害的相關者,修辭得宜等等也都有所得分。
談話照顧到事件利害的相關者是正確的,但小英的個性太周到了,她對一時的交通不便表達歉意,以及對零星的暴力衝突發表譴責,就顯得格局過小。反而,她對事件的直接苦主表達了太少的理解與同情,以致匆促的謝意就顯得有些言不由衷。這些,都是扣分的部分,這讓她的談話少了一份更開拓的格局,多了一份「向信了教的人傳教」的味道。
不過,最大的扣分還是談話缺乏較宏觀的「主題論述」。
就像寫作缺乏清晰的「主題意識」一樣,寫作者在寫作過程就無法藉以剪裁、取捨、強化和淡化寫作素材,以致本未倒置、輕重不分、節枝旁生等問題層出。小英的談話缺乏主題論述,以致不自覺地被交通、暴力的枝節所牽引(這些留給內政部長或警政署長講就可以了吧),而疏忽了去充分呈現更高層次的意義。
作為有四年任期保障的總統,就像一位擁有四頁寫作空間的寫作者,動筆寫作前,就應該清楚掌握文章的「主題論述」──你將為讀者(人民)揭示一個意含著什麼意義的故事?你將引領讀者達到一個怎樣的結局(願景)?
由此觀之,年金改革應該只是這個大主題論述下的一個章節,就像「黨產歸公」一樣,用編輯結構的語言來說,就是一個「小標」的概念;而年金改革立法之前的衝突,更只是這小標篇幅裡的一個可有可無的小「場景」而已。
許多「場景」構成一個「小標」,許多「小標」組成一個「大標」,也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稿。無論「場景」或「小標」,這一切寫作素材的剪裁、取捨,都應該契合在主題論述之下;而更重要的是,要確保讓讀者(人民)在閱讀過程中時時明瞭,當下的敘事情節,看似局部、彷若細節,但卻都明確契合、呼應、強化著主題論述。
小英的談話把「小標」當「大標」,讓所有的事件孤立化,就大大削弱了主題論述的清晰度,以致無法用一個動人的「大標」,來統合「小英維新」的林林總總;從而,在缺乏清晰、一致的主題召喚下,也就難以有序地凝聚、增強人民的支持度。
施政不應該是「新聞寫作」,執政者被隨機突發的事件牽著鼻子走,疲於奔命地被動扮演四處救火的消防隊,以致終究一事無成。
施政更不應該是「論文寫作」,全篇充斥著冗長、艱澀的文句,像「前瞻計劃」那般透露著理直氣壯的專業傲慢與官僚式的冷漠。
施政應該是一篇感人的深度敘事寫作,偉大的施政更可以是一首動人的史詩。
文類上,施政是一種「虛構的非虛構寫作」──你預設了一個結局,努力讓所有的場景與情節往終點發展,其它枝枝節節都應該適度剪裁、淡化、割捨。
好吧,所謂「虛構的非虛構寫作」講白話一點就是說,要追女朋友,就要把你心儀的女生當女朋友一樣對待,有一天她就真的會成為你的女朋友。
「虛構的非虛構寫作」是一種行動敘事,也許,我們未來的人生腳本,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譜寫。